狗狗驱虫总踩坑?这篇 “科学驱虫指南”,新手也能看懂

2025-08-27 11:51

不少铲屎官都有过这样的困惑:“我家狗狗从不出门,还用驱虫吗?”“驱虫药该选体内还是体外?”“刚满月的小狗能驱虫吗?” 狗狗驱虫看似是 “小事”,实则是守护它们健康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—— 寄生虫不仅会导致狗狗腹泻、贫血,还可能传播给人类,引发人畜共患病。想要正确给狗狗驱虫,不能盲目跟风 “按时喂药”,而要结合狗狗的年龄、生活环境、身体状态,制定个性化的驱虫方案。
派得宠物

一、先搞懂 “驱虫类型”:体内外寄生虫差异大,针对性防控是关键

狗狗需要应对的寄生虫主要分为 “体内寄生虫” 和 “体外寄生虫” 两类,不同类型的寄生虫危害不同,驱虫方式也存在差异。体内寄生虫常见的有蛔虫、绦虫、钩虫、心丝虫等,它们隐藏在狗狗的肠道、心脏等器官内,通过狗狗误食受污染的食物、饮水,或接触患病动物的粪便传播。感染体内寄生虫的狗狗可能出现食欲下降、腹泻带血、体型消瘦、毛发粗糙等症状,严重时会损伤内脏,甚至危及生命。针对体内寄生虫,需要使用口服或注射型驱虫药,通过药物成分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,将其杀灭并随粪便排出。

体外寄生虫则以跳蚤、蜱虫、虱子、螨虫为代表,它们附着在狗狗的皮肤表面,通过吸食血液或啃食皮肤生存,不仅会导致狗狗皮肤瘙痒、脱毛、引发皮炎,还可能传播莱姆病、巴贝斯虫病等传染病。体外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更广,即使狗狗不出门,主人鞋底携带的跳蚤卵、环境中的螨虫也可能让它们感染。防控体外寄生虫主要使用滴剂、喷剂或驱虫项圈:滴剂需滴在狗狗后颈皮肤处(避免舔舐),药物通过皮脂腺扩散至全身;喷剂可直接喷洒在狗狗毛发和皮肤表面,快速杀灭成虫;驱虫项圈则能长期释放药物,形成 “防护圈”,预防寄生虫叮咬。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狗狗可能对体外驱虫药过敏,首次使用需先在局部皮肤试用,观察 24 小时无异常再全面使用。
派得宠物

二、按 “年龄分段” 定频率:幼犬、成年犬、老年犬,驱虫需求各不同

狗狗的年龄是决定驱虫频率的核心因素,不同阶段的狗狗免疫系统和身体耐受度不同,需制定差异化的驱虫计划。幼犬从出生后 20 天左右就需要进行第一次体内驱虫,此时它们容易从母犬乳汁中感染蛔虫,建议每 2 周驱虫一次,持续到 3 个月大;3 个月至 6 个月的幼犬,可改为每月驱虫一次;6 个月以上的成年犬,若生活环境干净、很少接触其他动物,每 3 个月进行一次体内驱虫即可;若经常外出、接触流浪动物或生食,需缩短至每月一次。体外驱虫的频率则相对固定,无论年龄大小,夏季(寄生虫活跃期)建议每月一次,冬季可延长至每 2-3 个月一次,若狗狗常去草丛、树林等寄生虫密集区域,需保持每月一次的频率。

老年犬(8 岁以上)的驱虫计划需要更谨慎,由于它们的肝肾功能有所衰退,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,建议每 3-6 个月进行一次体内驱虫,且需选择成分温和、副作用小的驱虫药;体外驱虫可优先选择驱虫项圈或低浓度喷剂,减少药物对身体的负担。此外,特殊时期的狗狗需调整驱虫方案:怀孕和哺乳期母犬,建议在怀孕前 30 天完成一次体内外驱虫,怀孕期间避免使用口服驱虫药,可选用安全性高的体外驱虫滴剂(需咨询兽医);生病或刚接种疫苗的狗狗,需等身体恢复健康后再驱虫,避免药物与疫苗产生不良反应,或加重病情。
派得宠物

三、选对 “驱虫药” 是重点:避开 3 个误区,安全比 “效果快” 更重要

很多铲屎官在选择驱虫药时,容易陷入 “贵的就是好的”“能驱越多虫越好” 的误区,反而给狗狗带来健康风险。第一个误区是 “盲目使用人类驱虫药”:人类驱虫药的成分剂量是根据人体设计的,狗狗服用后可能出现呕吐、腹泻、神经损伤等中毒反应,比如人类常用的阿苯达唑片,对狗狗的肝脏毒性较大,严禁使用。第二个误区是 “过量使用驱虫药”:部分铲屎官认为 “多喂一点效果更好”,却忽略了驱虫药的剂量需根据狗狗的体重计算 —— 体重 5 公斤的狗狗服用 10 公斤剂量的药物,可能导致药物中毒,出现流口水、抽搐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严重时可致命。购买驱虫药前,需准确称量狗狗体重,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兽医建议确定剂量。

第三个误区是 “忽视驱虫药的适用范围”:不同驱虫药针对的寄生虫种类不同,比如有的体内驱虫药只对蛔虫、钩虫有效,对心丝虫无效;有的体外驱虫药无法杀灭螨虫,若狗狗感染螨虫,需选择专门的抗螨药物。购买时需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,根据狗狗的实际需求选择,若不确定寄生虫类型,可先带狗狗去宠物医院做粪便检查或皮肤刮片检查,明确感染种类后再针对性用药。此外,建议选择正规品牌的驱虫药,避免购买三无产品或过期药品,这类药物不仅效果无法保证,还可能含有有害成分,危害狗狗健康。
派得宠物

四、做好 “驱虫前后” 护理:细节决定效果,这些步骤不能少

正确的驱虫效果,不仅取决于药物选择,还与驱虫前后的护理密切相关。驱虫前,需确保狗狗身体健康,无呕吐、腹泻、发热等症状,若狗狗刚吃饱,建议间隔 1-2 小时再服用体内驱虫药,避免药物刺激肠胃引发呕吐,影响药效;服用驱虫药后,需观察 24-48 小时,若出现轻微呕吐、腹泻,属于药物正常反应,可适当喂食益生菌缓解;若出现严重呕吐、便血、精神萎靡,需立即停药并送医治疗。体内驱虫后 3 天内,建议收集狗狗的粪便,观察是否有寄生虫成虫或虫卵排出,若粪便中仍有大量寄生虫,需在 1-2 周后再次驱虫。

体外驱虫前后的护理同样关键:使用滴剂前,需确保狗狗皮肤干燥,滴药后 24 小时内避免洗澡,防止药物被冲洗掉;使用喷剂后,需等待毛发自然晾干,避免狗狗舔舐毛发导致药物中毒。驱虫后,要彻底清洁狗狗的生活环境,用消毒剂喷洒狗窝、玩具、沙发等物品,清洗狗狗的衣物和垫子,将环境中残留的寄生虫卵杀灭,防止再次感染。此外,定期给狗狗梳理毛发、检查皮肤,也是预防体外寄生虫的重要手段 —— 梳理时若发现黑色颗粒(跳蚤粪便)或褐色蜱虫,需及时用镊子将蜱虫拔出(避免残留口器),并使用体外驱虫药进行紧急处理。

狗狗驱虫是一项 “长期工程”,没有 “一劳永逸” 的方法,需要主人的耐心和坚持。很多寄生虫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,定期驱虫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,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疾病。同时,驱虫也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,通过科学防控,能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。当你养成定期给狗狗驱虫的习惯,看着它们健康活泼地奔跑、玩耍时就会明白,这些看似琐碎的护理,都是在为狗狗的健康保驾护航,让它们能更长久地陪伴在你身边。